为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巩固深化2023年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工作成果,今年继续出“硬招”。
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到衡阳不南飞”,古诗词里,北雁对温暖湿润的衡阳偏爱至极。
而近些年来,雁城衡阳还成为了“南雁”的喜好之城,湖湘青年英才、南华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王力立便是一位典型代表。
一路向南 “大树”底下快成长
“分析化学也是我的导师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这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和理论的科学。而我正是被这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引进了科研的大门,其对科研的执著和热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王力立说。
满“腔”热情 铿锵三人“当家”去
“其时,南华大学启动人才强校战略不久,大力招揽高层次人才,在圈内有口皆碑。在湖南大学博士室友何隆薇的大力推荐下,加上南华大学抛出的科研条件、人才待遇等几乎可与深圳比肩,我便跳槽过来了。”王力立回忆。
继承遗志 “环环”相扣奋斗忙
“导师就是太拼了!即使在疾病治疗阶段,只要身体状况稍微好转一点,他就会前往实验室,继续看文献、改论文、指导实验……其对科研创新的执著、对学术研究的严谨,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采访中,王力立还多次提到,“我们的本领、技能、理念都是他教的”。
“如果说我博士后期间完成的手性光谱检测,是在前人提供材料基础上直接推进应用方面研究;那么,团队这项水相特异性识别则是要从合成原材料开始,对大环的结构进行精准调控,是开发新型内修饰主体,以丰富大环化合物工具箱,实现新的功能应用。”王力立介绍。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版图中,“湖南”是一个醒目的关键词。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儿女,为新中国建设创造过诸多“全国第一”。
工业的繁盛离不开技能人才支撑,而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作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内装备制造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也是助推我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引擎”。
巍巍麓山下,湖南工业职院师生穿梭在课堂和实训基地之间,汲取知识与技能;湘江新区里,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智能制造园区。两幕场景在长沙交汇,也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闻风而动 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
机械臂替代人工、不同车间的数据孤岛被打通、深度学习算法运用到产品质检、高能耗设备拥有“诊断分析师”……工厂的无人化、智能化已悄然发生。
“变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词,而变化的方向正是学校专业调整的“风向标”。湖南工业职院党委书记刘建湘表示,学校深入对接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瞄准湖南关键支柱产业,构建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为实现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了解岗位人才需求,湖南工业职院的专业课教师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岗位监测员”。副院长李强介绍,学校在产业园区和代表性企业共同设立企业岗位监测站,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相关专业(群)负责人、毕业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新增、撤销、合并、调整等方法,设置与地区高端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新专业。
专业方向明确后,课程、教师、培养方案也需要配套完善。为此,湖南工业职院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何其文根据岗位工作内容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分类组合成各种模块化的“课程集”,开发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体系重构与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可以组合形成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何其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