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78

坚持把人才作为关键变量 双向奔赴打造聚才“强磁场”

日前,全国科技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副省长曹志强代表我省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曹志强介绍,湖南承担着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光荣使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殷殷嘱托,充分发挥“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区位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为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中方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

——2024年6月28日,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人才要闻

湖南双向贯通技能与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近日,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做好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两类人才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与湖南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

 

才涌潇湘

  

为梦而行“创”出一路繁花景 就创先锋 “湘”当精彩 (四)

 

周博文:做发光发热的恒星

“当我们以初心为指引时,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晰。”自本科时期与视觉机器人研究结缘,湖南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湖南睿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博文始终坚守初心,在机器视觉、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道路上,一走就是二十余年。

求学时,周博文便坚定做创业之路的追梦人,选择“仰望星空”的同时,立足“脚踏实地”,将核心技术成果化、产业化,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2012年,从湖南大学博士毕业的周博文选择继续深造,前往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之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开启第一、二次创业,并积累了丰富的研发与创业经验。

戴旺:在“低空领域”翱翔

“从地面到天空”,这是湖南智航飞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旺从交通设计行业“转战”低空经济领域的形象描述。从国企高管到民营企业负责人,宣讲嘉宾戴旺的身份、角色有过不少变化,但不畏艰难险阻、为梦重新启航的勇气与决心始终不变。

2001年,大学毕业的戴旺进入湖南交通勘察设计公司工作。出身农村的他从小吃苦耐劳,练就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性格,曾在公路、市政、轨道磁浮等多类建设项目中担任设计负责人。他还两次支援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至洛扎县公路建设,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克服高原反应所带来的严重不适,始终坚守一线,为筑就通途天路贡献汗水与智慧。

杨姗姗:创二代更要“内外兼修”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宣讲嘉宾杨姗姗是株洲市珍爱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在她看来,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一切过往都是未来的伏笔。

今年30岁的杨姗姗,12年前从株洲远赴吉林长春上大学,面对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角色转换等诸多不适应与挑战,她主动改变心态、快速适应环境,并发狠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大学毕业后,她辗转北京、杭州开启打工生涯,住过地下室、靠过泡面度整天、常赶最晚的地铁回去……当朋友看到她把自己过得“很惨”,觉得她“疯了”时,她说:“我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很享受这一过程。”

 

 

 

特别报道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得主、湖南大学陈政清院士团队 让中国工程结构减振领域领跑世界

 

&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江苏江阴长江大桥……眼下,由我国研发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已在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领域广泛应用,有效确保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在大风中“岿然不动”。

研发这项技术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团队。2006年以来,陈政清带领团队潜心扑在电涡流阻尼技术研究中,取得了耗能减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其研发出大型结构减振缓冲的永磁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及装备性能远超传统液压阻尼器,确立了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并推广应用于国内外113家单位,为工程结构减振带来“中国方案”。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政清团队的研究成果“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为工程结构减振领域作出中国贡献

“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要注重源头创新。”对陈政清来说,电涡流阻尼技术就是他时刻注重“源头创新”的结果。

据了解,科学家发现电涡流阻尼已有100多年,但之前只用于车辆减速的缓速器,处于“能减速不能减振”的状态。只有突破电涡流阻尼耗能密度低、超过临界速度后阻尼力下降这2个技术瓶颈,才能用于工程结构减振缓冲。

针对上述难题,陈政清带领团队学习电磁、机械相关技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方法寻找解决办法。回忆当时的研究经历,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黄智文仍然深有感触。他说,“就算跌倒100次也要站起来100次”的坚持,是团队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动力源泉。

最终,团队建立了基于最短磁路原理的电涡流阻尼优化设计方法,大大提高了电涡流阻尼耗能密度,从而研发出适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电涡流阻尼器系列产品,建立了电涡流阻尼强非线性本构关系精确模型,揭示了电涡流阻尼器高速工作时性能退化的原因,为优化相关产品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