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7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首展开放

中国科协、科技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主题已确定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作为主要活动之一,将举办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面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开放。

要聚焦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千方百计育才引才,为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创造更好条件。

——202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安徽调研

人才要闻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闭幕

5月10日,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在贵州省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大赛由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代表团参赛参展。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11个比赛项目共决出22块金牌。其中,河南省、贵州省以4块、3块金牌位居金牌榜前两名,贵州省、浙江省以20块、19块奖牌位居奖牌榜前两名。

 

才涌潇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美林勇于“破圈”铸就钢铁产业新质生产力

 

进入大型国企,主动选择和“稳定”“躺平”绝缘的职业人生会有多精彩?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员工刘美林刚刚捧回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就是这种精彩的最好诠释。

20多年来,刘美林一直深耕湖南老牌钢铁国企,始终选择“奋斗”“奉献”,实现了从中专生到研究生、从普通钳工到二级研究员、从初级技术人才到高级综合技术人才的“凤凰涅槃”。

学历“破圈” 不断打造新质机械专业人才

因为他工作的钢厂作为发展的排头兵,当时几乎汇聚了全公司最优秀的人才,仅其所在的钳工三班本科生就占到了1/3,“感觉自己的中专文凭瞬间黯然失色”。刘美林憋着一口气,自我加压、埋头苦学。短短3年,他20多门功课全部一次性通过,并将湖南大学机电一体化自考本科文凭拿到手。

技能“破圈” 满满的成就感让他越战越勇

一战成名!仅仅1个月后,他带领的几位年轻工程师从另一角度着手,成功解决了该故障,并让那12台被换下来的伺服阀作为备件——全部没有浪费。技能在手,刘美林也如同一台动力十足的马达轰隆隆转动起来。至2006年,他带领团队为冷轧板厂4条主要机组进行改造上百项,均顺利实现达产达效。

岗位“破圈” 助推企业持续高质量快速发展

“无论内部还是外部,信任始终是合作的基础。因此,我充分相信团队成员。尤其在最敏感的项目招采阶段,商务采购组承担了非常大的压力,这时候信任对他们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刘美林的绝招效果不错,其商务采购组全体成员以“零违纪,零违规”圆满完成招采任务。

刘美林说,他理解的新时代技术劳模,就该像不断升级发展的项目一样,不断精进技能和寻求突破,助推企业持续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特别报道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某团队 迎难而上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

晚上8点,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一间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该院某团队成员来不及休整,又紧急开始探讨新的技术方案。

做好科研工作,攻关是常态。10余年来,一个个技术难题犹如一声声冲锋号,激励着该团队在某材料技术领域不断攀登,并先后破解多项工程应用领域难题,有力支撑了装备性能水平提升,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作出了贡献。

创新驱动 解决“卡脖子”问题

“搞科研就是要解决制约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卡脖子’问题。”该团队刘研究员介绍,2010年,他博士毕业留校。那时,学院正在老一辈教授的带领下在该技术领域进行探索,他毫不犹豫将目标锁定在这一研究领域。

由于可参考的资料很少,刘研究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反复研读文献资料,虚心请教师长,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边学边干。2013年,刚博士毕业的黄研究员加入。2015年,他们组建研究团队,开始共同研究攻关的历程。

当时,学校还没有相关专业的实验设备,给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一次实验中,团队耗时3个多月做出一块试样,设定好工艺参数后送到外协单位做试验,结果试样表面出现了损毁现象。看着辛苦研究的成果瞬间变成废品,团队成员很受打击。

“一定是工艺技术方面出了问题。”为了尽快找到症结,黄研究员联系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寻求帮助,并决定亲自操控设备进行试验。

那年冬天,黄研究员带着一名博士生回到母校。为了不影响正常课堂秩序,他们只能趁学生下课后使用试验设备。白天他们一起研究工艺参数,傍晚七八点来到实验室,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才收工。两人在那里待了半个多月,数次试验结果证明了最初的判断,也验证了现有工艺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