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获得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交流。
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2024年1月1日起,湖南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开通卫健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023年度专业科目补训通道,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登录该平台或省卫健委科教平台申请2023年度专业科目补训,补训时限6个月。
“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说起关于紫薇花的性状和名诗,湖湘青年英才、省林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乔中全脸上一直挂着温柔的笑容。
上大学时,乔中全歪打正着接触到生命科学学科,开启探寻花木良种新生命之路。而2021—2022年两度援藏,深入探寻雪域高原林木生长之钥,则让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于自己的育种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理解,并更加坚定前行。
与紫薇结缘 “薇薇”一笑很倾城
“那时认为学习生物靠死记硬背,对之难以提起兴趣,加上和班上大多男生一道‘起哄对抗’那位帅气的男生物老师,对这门功课的高考准备完全不上心。”乔中全说,自己为当年的年少轻狂深深懊悔过。只是如今回过头,却发现之后因此经历被调剂至生命科学专业、进行生物化学探究、结缘百日红花紫薇,它就像自己的劫,劫后新生可能才更觉欢欣。
那一天,这位来自菏泽的“山东大汉”秒变“紫薇迷弟”。他一直在用手机给紫薇“喷泉”拍照,横拍、竖拍、俯拍,特写、远景、合影,咔咔忙得不亦乐乎,竟然差一点忘了自己是来采样的。
与西藏结缘 此生援藏绵绵无绝期
作为援藏人员,乔中全来到雪域高原的西藏山南,却没有遇到预想中的高原反应,他说这是自己与这方水土有缘。后来,为了调查清楚山南乡土树种家底,当地林业局同志开着皮卡车带着他四处跑时,他才有了真正后怕的生命体验。
时光太匆匆,第二轮6个月援藏又如期结束,但乔中全与那方水土的联系却变得绵绵无绝。仅2023年,他就前往山南出了3趟差,每次都是一二十天。当地林业局只要收集到新种子,也都会给他邮寄一份进行培育和总结规律,再远程同步进行指导。
近年来,我国风电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累计装机量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风电整机装备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机组大型化、低风速风机技术等方面全球领先。但鲜为人知的是,我国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系列兆瓦级、10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诞生背后,都有湖南大学风力发电系统研究团队的重要贡献。
抢抓机遇 奋力攻关实现“弯道超车”
发电机是风能转化和利用的核心装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只能生产750千瓦以下风力发电机,所需大型风电机组95%以上需从国外进口。1998年,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黄守道和同事决定向大型风力发电机技术发起攻关,湖南大学风力发电系统研究团队由此成立。
2003年,黄守道敏锐意识到直驱永磁风力发电这一新技术是我国追随甚至赶超国外的难得机遇。通过积极努力争取,2006年,该团队与湘电股份、株洲南车电机等企业共同获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5MW以上直驱式风电机组永磁发电机的研制与产业”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2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和关键部件的研制及产业”。
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支持,让团队既兴奋又深感压力巨大。黄守道等人开始了紧张的研究工作,经常熬夜通宵连轴转,设计方案历经多次推倒、重新再来。经过数百个昼夜的奋力攻关,团队和7家企业、3所高校组成的创新联盟终于在2007年10月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直驱式风电机组,到2009年,2兆瓦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在我国实现产业化,当年完成近300台发电机的生产。
不过,最初研制的2兆瓦等发电机只能广泛安装在我国一、二类风区,而我国平均风速6米/秒以下的三、四类低风速区占比超过60%,需要发电机具备在很低风速的情况下也可以启动并运行的能力。通过无数次推导分析,团队提出的分单元偏移的齿槽转矩削弱方法可降低发电机齿槽阻转矩65%。该技术不仅被应用于5兆瓦等更大容量机组的研发,也被广泛应用于原有2兆瓦等机型,实现了2.4米/秒的低风速启动,技术水平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