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04

更好发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12月9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黄伯云、丁荣军、陈晓红等围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等,积极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2022年12月8日,习近平致信祝贺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

人才要闻

让各类人才在实现科技自立 自强广阔舞台充分施展才华

根据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12月9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长沙看望慰问结对联系服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丁荣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曾祥君,并通过他们向全省广大人才致以诚挚问候。

 

才涌潇湘

  

中国茶 入列世界非遗 湘茶匠人共享荣光

 

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包含44个项目,湖南千两茶、茯砖茶、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列其中。

湘茶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绽放光芒,离不开无数匠人的匠心传承与坚守,本报现辑录本次入列项目的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故事以致敬。

李胜夫 全心守护传承千两茶

“一件事情必花三分功夫可获十分价值,百年基业,千年文化,都要靠全心守护才能传承。”李胜夫用数十年时间践行了作为茶客的责任,他将千两茶制作技艺传授给许多安化茶人,为安化黑茶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让千两茶的千两之姿,作为中华瑰宝闻名于世。

刘杏益 此生痴茶为“金花”

30多年来,刘杏益参与研发了上百款产品,成为了行业内响当当的金花茯茶大师。一生事茶,他还一直致力于益阳手筑茯砖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对茯砖制作技艺的生产和技术要求进行了文字化、数据化的整理等。听闻“中国茶”申遗成功,他表示要继续带好传承队伍,更好地创新传播中国的茶文化。

高孝祖 君山银针像自己的孩子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主要以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今年70岁的高孝祖是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他的父亲高阳文是君山茶场建立时的第一位制茶师傅,他的徒弟易琼辉在其精心传授下也已晋升为第四代传承人。

“制茶几十年,我已经习惯了以茶为生,对于君山银针已经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茶大师”的高孝祖说。

 

 

特别报道

外引内培新时代医学人才 打造武陵山区域医疗高地

雄伟的武陵山脉纵横400多公里,盘踞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在这“老少边穷”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扎根70年,默默守护山区百姓的生命健康。

从最初40名医务人员、80多张病床,到现在在职职工2675人、可开放床位达3000张,特别是2011年搬迁新址以来,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湘西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在人才建设、学科建设、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一片区域医疗新高地正在武陵大地崛起。

“人才强院”战略方兴未艾

因经济相对落后,湘西一直是“人才输出型地区”。面对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卫生行业发展对医疗队伍的新要求,湘西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彭剑涛指出:“只有构筑人才高地,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胸外科是具高挑战、高难度的医学领域之一。作为全州唯一的心胸外科专业临床科室,为了提高医技水平,湘西州人民医院引进“湘雅名医”罗万俊工作室。工作室入驻1年来,心胸外科团队快速成长,学科建设和诊疗水平大大提升,完成全州外科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开展冠脉搭桥、主动脉夹层、大血管、心脏肿瘤等高难度手术,有效解决了疑难、重症患者“家门口就诊”的问题。

除了采用柔性引才方式,湘西州人民医院还着重向内挖掘、培育人才,激活“内生动力”。2021年,该院出台《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培养管理暂行办法》,每年从医院收支结余中拿出2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建设。全院在职医生提升自我的积极性立马激升,掀起了一股“考博”热潮,目前共有6人脱产攻读博士,4人已与医院签订毕业后返院工作协议。

此外,启动“青年医学骨干铸才计划”,首批选拔15人进入三年培养计划,选拔4名骨干医生首次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第六医学中心及国家级医学中心进修。入职医院12年,崔磊从一线医生快速成长为儿一科副主任,今年他又入选了“铸才计划”。崔磊说:“感谢医院给机会、给平台,感谢前辈手把手、传帮带,我们在这里工作有冲劲、发展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