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了解到,“2022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将于6月开赛。本届大赛由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团省委和省工商联共同举办,上对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下对接各市州赛和专业赛。
5月16日,省委常委、副省长张迎春来到中南大学、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走访慰问柴立元院士和冯宇专家,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全力做好人才培育引进和服务保障工作,让尊才爱才用才在湖湘大地蔚然成风。
走进一间间并非太光鲜的实训室,听着小伙子一样样焊接设备工具详细介绍,记者不再怀疑,他就是我们此行采访对象——“全国技术能手”沈亚仁。这位一直从事焊接操作及技术指导的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老师,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自信,进而培养更多热爱焊接工作的人才。
理论自信 点点滴滴留心写出核心期刊论文
“例如焊一个管子,我们不少焊工追求‘快’是第一要务,质量差不多即可;德国焊工则严格按照图纸来,图纸标的焊三层绝不会只用两层,不管是别人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坚持做到一丝不苟。”沈亚仁说。
技术自信 兢兢业业试验攻克锡锌青铜焊接
在沈亚仁的工作室,进门最打眼的是一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焊接工艺品,由沈亚仁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一起完成,他希望同时借此激发孩子们积极学习焊接技能和以高超技能为荣的自豪感。
教学自信 里里外外修炼致力树培帅气焊工
“如果说解决难题、攻克难关,是仰望星空的创新创造;那么传授知识、示范技术,则是脚踏实地的用心用情。”沈亚仁说如今的他,相当享受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焊工幸福。
即使每一个寒暑假,他几乎都需要泡在工地上;即使炎热的三伏天,他也体验汗水滴到正在焊接钢板上嗞地冒起白烟……可看着一个个孩子学成技术毕业,或者轻松找到月薪过万元的工作,或者不久就向他汇报升职成了班组长,或者干脆自己办起培训学校,他说真的感觉相当欣慰。
近50年前,一颗数学的种子播撒在湘潭大学校园。当时这里还是“荒山一片、楼无一栋、房无一间”,被外界称为“黄土高坡”。岁月流转,这片土地用丰硕的成果回馈了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耕耘者:数学学科跻身“双一流”,培养出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1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一大批数学及相关领域杰出人才,“计算湘军”的美名享誉中外。
翻越高山 攀登数学学术“高峰”
1974年,湘潭大学复校。陈仲沪、郭青峰、杨向群、傅凯新、陈传淼、李寿佛、朱启定、阮国桢等热血青年响应中央号召,千里迢迢来到湘潭大学组建数学学科。尽管办学条件艰苦,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为学生演绎优雅的傅氏声波、灵巧的复变函数。
“建在‘黄土高坡’上的学校,只怕会剃个光头。”1980年,我省举行理科数学分析竞赛,有人如是评价湘大学生参赛。但正是在这届大赛上,湘大数学“一战成名”:袁亚湘和许进超夺得一等奖,邹恒辉和罗承杰获二等奖,杨新建获三等奖,比赛成绩名列全省榜首。
“湘大数学学科尽管比较年轻但起点高,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等3个硕士点获批。”湘潭大学党委书记、数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云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