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58

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光明日报》刊发麻小娟老师的事迹后,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湖南教育系统掀起了广泛的学习热潮。记者采访了湖南教育、组织、人社系统相关人员,大家就锤炼师德师风、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谈感想话发展。

希你们统筹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把冬奥村建设成为永久设施,赛后转化为人才公寓,这个做法很好,有利于丰富北京“双奥之城”的文化内涵。

——2022年1月4日,习近平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人才要闻

湖南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麻小娟老师学习活动

1月5日,省委教工委发布通知,要求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麻小娟老师学习的活动。通知指出,麻小娟老师是新时代我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体现了人民教师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道德情操...

 

才涌潇湘

  

“热爱”之下 不说“坚持”

“典型”值得三年涵养与观察

实际上,我得到这个新闻线索已超过3年。当时我在常德市鼎城区采访国家一级编剧、鼎城区图书馆退休干部、因患肝癌住院治疗的黄士元。采访间隙,该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彭三英,也就是麻小娟这篇文章的通讯员,向我反映她曾在区里的一个演讲比赛上听到了麻老师的故事很受感动,希望我能去了解一下。

 

尊重新闻事实比展现写作技巧更重要

但我这里又与其有本质不同,是麻老师特色的、中国特色的“一千零一夜”。它是麻老师自愿选择用这种春风化雨般特色方式去熏陶孩子们的心灵,是麻老师主动从书本、从身边提炼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故事去塑造孩子们的思想。这也是当下以留守儿童居多的乡村教育非常需要的“一千零一夜”。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这三年来,麻老师有过被提拔为学校政教主任机会却上任不久便主动卸任,因为她想当班主任,和孩子们有更多更亲近的相处;她和其他年轻女孩一样有了男朋友,但他们的恋爱方式却是经常一起去书店阅读和找素材。所以,我也相信,即使以后麻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实在不能再到孩子们寝室讲故事了,但她那颗爱学生、爱教育的心,总会找到其他合适的方式,去表达爱,去传播正能量。

 

 

特别报道

本报对话费祎: 学习麻小娟,探索更多适合乡土教育教学新途径

记者:读完文章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费祎:惊喜。我是《光明日报》推出头版头条的当天读到这则新闻的,看到后立即给一个媒体朋友发信息,询问文章作者唐湘岳老师的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唐老师,联系上了麻小娟老师,和她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我这几年一直关注乡村儿童的文学教育工作,深知给乡村儿童讲好故事的价值,但因为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难有机会像麻老师这样深入乡村,和乡村儿童们长年生活、学习在一起。看到麻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践行着乡村文学教育实践,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敬佩。

记者:麻小娟的故事是新时代“一千零一夜”的新诠释,您觉得这“一千零一夜”背后有当代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哪些精神品质?

费祎:麻老师能坚持一千零一夜给乡村儿童讲故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前城市青年普遍内卷,但乡村却又人才缺乏。麻老师能在乡村学校坚守多年,是有她的情怀在里面的。不怕苦,不怕难,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积极热情地寻求帮助乡村儿童的教育路径,并开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种勇于担当、勇于作为、敢于创新又默默奉献的品质,我觉得是我们广大城乡青年都应该学习的。 记者: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的一盏灯,而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境。请问您认为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激发乡村教师的事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