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为什么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启动技能中国行动?如何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的目标?记者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和专家。
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9月1日,习近平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近日,湖南省科技厅选派2021年度736名“三区”科技人才赴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截至目前,湖南已累计选派8批共计6537名“三区”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对口帮扶。
记者近日采访湖南农业大学养牛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万发春教授,发现这位已在肉牛行业深耕25年的“牛专家”,正驾驭着科研、扶贫、教学路上的“三牛”日夜耕耘,并日渐春意满园。
一步一脚印 科研路上的拓荒牛
也正是由于这种“一步一脚印”的扎实作风,万发春这些年的科研之路不但接地气,而且在理论研究等接天线的“高精尖”技术方面也风生水起,取得了一系列“拓荒性”的创新成就。
再造千亿产业 扶贫征程的老黄牛
事实上,万发春已在养牛技术服务、扶贫的道路上奔波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2020年党中央确定的全国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攻坚年,作为国家肉牛牦牛体系的岗位科学家,万发春踊跃报名了广西都安、贵州赫章和新疆墨玉3个未脱贫县的畜牧产业扶贫顾问。
处处是课堂 教学天地的孺子牛
作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市“泉城学者”领军人才人选和单位曾经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和研究员之一,却在45岁的科研盛壮之年,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领导位置,从沿海发达省份山东来到了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湖南,为啥?
万发春说,他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不要死记硬背,一定要培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那几名远远目送老师离开的学生,应该也是在“反刍”刚刚这堂现场教学课内容吧。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青春》一文,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鼓励他们为建设蓬勃朝气的国家而奋斗。
这一幕剧情在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得到重现。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不再是风雨如晦、摇摇欲坠的中国,但同样期待少年精神、青春精神的回归与重现。金秋9月,又有一批大学新生即将走进校园开启新的人生。他们心有光芒、逆风飞翔,准备在更大的舞台上追逐人生的梦想。
在困难面前做“打不死的小强”
自己和家人相继重病,几乎掏空一个普通家庭的家底。可今年高考,这个坚强乐观的农村女孩以602分考入北京化工大学,“继续我的追梦人生”。
4年前一次晚自习后,汉寿县女孩周丫楠感到头痛、发烧。家人起初以为只是一场普通感冒,直到其出现呕吐、全身乏力、喘不过气等严重症状才送医院,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周丫楠在重症监护室呆了2个月,花费医药费近20万元,随后转入普通病房疗养。
周丫楠的父亲长期在乡镇工作,母亲在外打工,家中还有一个比自己小7岁的弟弟。对周丫楠来说,学知识、长本事是唯一的出路,尽管医生劝她未来一年先安心养病,不要多想学习上的事,但回家休养的第二天,周丫楠就掏出书本、笔记备战中考。
发现不明白的知识点,周丫楠就用手机检索。碰到难题不会做,她打电话向学科老师请教。老师们经常将模拟试卷送来,等周丫楠做完后批阅,遇到错题还会仔细为她讲解。就这样,在家养病半年的周丫楠赶上了统考,且成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与家人商量后,她如愿回到原班级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