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94

28名疫情防控一线青年入选2020年“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

近日,178名优秀青年入选2020年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其中包括28名疫情防控一线青年人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省许多青年人才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有的英勇逆行、驰援湖北,有的扎根后方,守护家园,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才要闻

湖南陶瓷地方产业高级职称 民营企业专场评审来了

8月21日,湖南省人社厅官网公布《关于做好陶瓷地方产业高级职称民营企业专场评审工作的通知》,此距《湖南省民营企业高级职称专场评审工作方案》发布刚约半个月。

 

才涌潇湘

  

吃苦 严谨 奉献 陈建军的技能修炼六字经


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制造总厂二工段的车间里,陈建军正在数控车床旁埋头操作生产,面对记者的到来,他来不及擦下额间黄豆大的汗珠,便热情地伸出手打招呼:“你好,我是陈建军。”记者眼前的这位,便是长沙市“技能大师”、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模范”。

“技能型人才最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那个时候家里干农活没有现在这么多机械,基本上都是靠人工。父母带着我一起做农活,让我知道了好的生活得来不易,而吃苦耐劳也成为了一种习惯。”陈建军说,这种习惯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让他受益匪浅。

“受伤后更加坚定地追求精益求精!”

那还是我做学徒的时候,当时正在车间认真地研究机器操作,旁边的同事突然跟我说,你手怎么流血了?我一看才发现自己右手手背被划了一个很深的口子,一直在流血。”陈建军回忆,当时一心想着必须把技能学熟,埋头在操作机械,以至于流了很多血被同事发现,自己才感觉到疼痛。

“去新疆支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任务紧张时,为完成班组生产任务,他常常不知疲倦地赶工,带领团队每天加班4个多小时。有时太晚了,他就会叫我们先回去休息,然后自己一个人在车间干到凌晨一两点。” 王帮军坦言,师父虽然口头上说自己去新疆是为了见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其实他们都知道,那些日子他根本连车间都没出去过。

而鉴于陈建军的贡献,铁建重工先后授予其“生产标兵”“先进生产者”等称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中国铁建重工掘进机制造总厂“师带徒优秀人员”等荣誉也纷至沓来。他也先后获批成立长沙市市级“陈建军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铁建“陈建军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特别报道

产教融合育人才 非遗传承活起来

湘绣、湘瓷、小郁竹艺、侗锦、花瑶挑花……它们都是湖南的优秀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前,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有些甚至濒临消亡。

如何让非遗项目“活”起来,一直是困扰社会各界的难题。这既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技艺、耐心坚守,也需要相关产品走向市场接受考验、实现复兴。作为全省唯一的工艺美术类高校,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近年来致力于“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不仅为非遗保护作出了贡献,更有力促进了非遗人才的培养。

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湘绣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年轻人不愿涉足,行业人才出现断层,再加上产品题材单一、设计跟不上现代审美理念等因素影响,湘绣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使湘绣重新焕发生机,2006年,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开设湘绣专业,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担任专业带头人,并建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2011年,该校又与湘绣骨干企业共建湘绣艺术学院。

该校改变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将湘绣人才培养融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打造“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湘绣项目被引入刘爱云大师工作室,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层级,按学年分段,实施产品全流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最终产品。

经过10余年建设,该专业培养了3000名高素质湘绣新传人。近3年,湘绣艺术学院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获奖80余项。两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共评出“金牌绣女”20名,其中该校湘绣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占16名。毕业生中有4人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湘绣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该校也因此荣获“中国刺绣行业培育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