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9年第二次会议,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少峰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工作,持续推动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和六项人才工程落实,以人才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2019年12月31日,习近平《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近日,2019年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调研成果专题汇报会在长沙举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主持,省政协主席李微微出席。
“湖南本身就是‘鱼米之乡’,更是渔业大省,但目前还不是渔业强省,渔业总产值也没有过千亿,希望未来能在各方面开展研究,培育出更多的优质鱼类,为早日实现‘鱼米之乡’渔业的千亿目标而努力,为中国人吃上更优质健康的好鱼而努力。”近日,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少军再次表达了他的期许。
科研“渔夫”:陪伴鱼的时间远多于陪伴亲人
每年的3月到6月是鱼类产卵季节,刘少军只要在长沙,一定待在实验基地劳作干活。他对记者表示,研究鱼就是要把它们“像养崽一样对待,天天看着守着”。他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渔夫”。
一门两院士:父子传承只为国人吃上好鱼
如今,刘少军主持培育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等4个优良品种已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湘云鲫2号等改良三倍体鱼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养殖,让人们的餐桌鱼肉更加美味、实惠。
“鱼塘教授”: 为渔业研究培养出一代代人才
“我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渔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这是我的老本行。”刘少军聊起他的学生,也是满脸慈爱。近30年来他都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承担了多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主持培养了24名博士生、53名硕士生、3名博士后,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机会,先后选送多名研究生到美国、法国等国家学习深造。
“虽然农业研究很辛苦,但是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希望当代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好好做研究,培育出更多优质的鱼类,为全国的渔业发展作出湖南贡献,让国人吃上健康放心的好鱼。”刘少军说。
全省人才总量超过65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已有69人;3年累计投入人才资金27.84亿元,引进各类人才60多万人,仅长沙市人才总量就增加约40万人……岁末年终,我省各条人才战线捷报频传。
华丽的数据,诠释了三湘大地的底蕴与活力。耀眼的成绩背后,是全省上下3年来围绕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六项人才工程,为打造人才高地付出的不懈努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湖南持续释放利好政策,以最优环境和最大诚意吸引人才,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正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中加快集结。
人才向产业集聚 为创新发展储备动能
创新成果的迸发,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支撑。省科技厅日前传来好消息:以湖南三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组建单位的湖南省城镇水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省级创新研发平台。
近年来,三友环保充分利用省、市各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紧缺人才引进工程等人才政策,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科研项目急需引进等多种形式,将专家“请”进来,把技术“留”下来。这家公司并非个例。自2017年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引进急需人才和聚集人才团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与产业、项目组合,引导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集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我省还积极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支持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共遴选支持64个创业团队和45名领军人才,入选人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余项;连续编制发布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为50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62名;启动实施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以专项支持、平台培养、系统孵化等方式,遴选支持264名青年英才争当下一代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推动一个产业。3年来,全省共建设双创基地、众创空间219个,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00多名、企业创新团队305个,在新材料、纳米医学、新一代光电芯片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储备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