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多益善的同时精准施策
新化荆竹村:就业扶贫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图文/中人社传媒记者 刘璋景 巩如泉
村里人怎么也想不到,短短两年时间,穷伢子杨志辉变身成了致富带头人。
不单是杨志辉,在新化县荆竹村,许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变,甚至还有留守老人感慨——“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二春”。
从2018年起,根据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人社厅与荆竹村建立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关系。在如何“拔穷根”的问题上,省人社厅驻村扶贫队带领荆竹村居民精准施策,开出“促就业、活血脉”的药方,着力唱好就业扶贫重头戏,让贫困群众就业有门路、能挣钱、真脱贫,过上稳稳的幸福生活。
近三年来,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荆竹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村已实现100%脱贫,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又是一年秋收季,荆竹村村民在金色的梯田中忙碌着。经过人社厅驻村扶贫队这几年来的驻村帮扶,荆竹村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的果实也即将赢来大丰收。)
一份就业档案 找工作原来很简单
10月12日一大早,荆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志辉的砂场前就陆续迎来好几名顾客,他熟练地发动铲车准备挖砂子。“在这里买砂石不但价格合理,装车运送全部免费。”等待的顾客告诉记者。
如今生意兴隆的景况,杨志辉以往不敢想象。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到处打工,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成家后,其父亲去世,母亲患有骨瘤,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要抚养刚出生的小孩,夫妻俩四处举债。2017年,杨志辉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正当杨志辉为家庭生计问题一筹莫展时,省人社厅驻村扶贫队把促进就业作为扶贫“重头戏”全面推开。结合杨志辉喜欢汽车的爱好,扶贫队为他量身制作了一份就业档案,同时开展驾驶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杨志辉顺利拿到了小货车驾驶证和铲车技能证书。有了一技之长的杨志辉,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态度,成为周边知名的运输专业户。如今,杨志辉以汽车运输为依托,创办的砂石场成了当地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他的家庭年收入也超过了30万元。
在荆竹村,像杨志辉这样通过就业档案找到工作的贫困户有许多。荆竹村党支部书记邹玉辉介绍,目前该村为84户324名贫困人口全部建立了就业档案,以兴趣爱好和就业意愿分类开展技能培训。相关信息数据集中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就业创业平台上发布,由专业部门对建档贫困户重点指导、重点推荐,实行就业援助。截至目前,荆竹村有就业意愿的建档贫困户已全部实现就业。
(杨志辉,在村里一直从事运输工作。自从驻村扶贫队在村里修路后,他负责运输修路所用的材料。修路给他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给他的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所新学校 外出务工再无后顾之忧
有了稳定的工作,如何照顾好留守在家里的孩子成为很多贫困户的一块心病。
在荆竹村一年前落成的荆竹小学,通过网络远程支教,就能和数百公里之外的省城老师们一起上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是省人社厅援建的一所现代化的希望学校。
辣椒炒肉、冬瓜、紫菜汤,这是荆竹小学全体师生当天的免费午餐。记者在学校的食堂看到,所有学生和老师正有序地排队打饭。
“教学楼有三层,旁边是一栋两层的食堂,其中一块区域供驻校的老师和学生休息,学校从选址到筹建全部由驻村扶贫队完成。”
荆竹小学校长邹一红告诉记者,原来的荆竹小学办学条件十分落后。所有师生挤在3间木质结构的教室内,不但漏风还漏雨。2018年,驻村扶贫队发现许多孩子放学后还滞留在破旧的教室里。老师说,这些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他们有的不愿回去,有的回家吃完饭就坐在村头张望,思念远方的爹妈。
“没有外出打工人员家庭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脱贫;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精准扶贫能否有效的关键。”湖南省人社厅驻荆竹村第一扶贫书记、扶贫队队长欧雁表示,新荆竹学校建成以后,切实消除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推动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关爱行动以及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晨,荆竹小学全校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进行升国旗仪式。“有国才有家”同学们把国旗的“色彩”牢牢印刻在心中。)
一个企业,工作家庭两不误
如果说建就业档案解决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的问题,那么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等人是否能够找到一份“两不误”的工作呢?荆竹村的做法是发展产业,让留在村里的人有收入。
荆竹村漫山遍野都是竹子。2018年5月17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奇来到荆竹村视察扶贫工作,看到这里漫山遍野的竹子提出了要因地制宜,办竹制品加工厂的建议。于是驻村扶贫队就带着人去“楠竹之乡”——益阳桃江考察企业,学习经验,并请来了专业人员指导生产,进行技术培训,在村里先后成立了荆竹竹业和荆竹食品责任有限公司。
在荆竹竹业的一间制作车间,10多位来自荆竹村的工人正在削板条, 杨春霞就是其中一位。
杨春霞并不太想回忆从前过穷日子的那段时光。父母年老多病,无法外出务工;自己又要照顾三岁的双胞胎,全家人只能凭借丈夫做泥工的一点收入过日子,“想想都觉着那个时候太穷太累”。
杨春霞说,自己和婆婆一起来到竹制品厂上班后,两个人每个月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资,因为离家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下班回家还可以做家务和照看孩子。“贫困帽要靠自己的双手才摘得掉,穷根子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挖得掉。”她表示。
截至目前,驻村扶贫队还根据荆竹村的地理条件发展红薯种植加工、茶叶加工产业以及黑山羊养殖等,为村民长效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撑。
(扶贫车间里,当地村民就地取材,把竹竿加工成竹条,再把加工好的竹条销到外地作为生产牙签的原材料。扶贫车间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了就业岗位,让当地居民在农闲之时还有事可做有钱可挣。)
穷山村换新颜实事榜
2018年以来,荆竹村先后投入650余万元,硬化通组道路18.7公里,投资68万元修建游步道和机耕道2.3公里,长期困绕荆竹村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投入230万元,修建水塔8个,铺设饮水管道97.8公里, 418户1469人全部实现安全饮水,同时,安排专人管理和维修饮水设施,实现长期安全供水。
投资570万元扩址新建的荆竹村完全小学及其附属设施,于2019年9月建成并已投入使用。学校配套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使其从基础设施落后的典型一跃成为全县一流小学。
全村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54户已全部完成改造,发放补贴122万元。针对完全无能力自建住房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村组织工程队统一修建;针对家庭比较困难的7户贫困户,在按标准实施危改补助后,再通过省、县住建部门协调资金5.9万元补充解决,基本安居问题全面完成。
从步长制药公司筹资30万元,将村部一楼改造成村级卫生室,新改建的卫生室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并将其纳入到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有效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投资97万元修建水渠7.3公里,投资190万元修建地质灾害点,投资138万元修建护坡4928立方米,投资30余万元修建垃圾分拣中心、购买垃圾收集车和垃圾筒,投资20万元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已完成,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