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29 11:38:29
刘飞香(左)在车间查看工作进展。肖潇雨/摄
6月27日,人才报/民生网记者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见到了公司董事长刘飞香,前几天刚结束宜昌之行的他告诉记者,此行正是为了铁建重工的新目标,即将“单机智能化”装备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并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机群智能化”,在地下工程建设中让“无人作业”“无氧作业”“黑灯作业”成为现实。
白手起家创全球工程机械50强
2007年,受命于铁道部和中国铁建,刘飞香回到家乡湖南筹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他带领十余人,白手起家,干起了高端装备制造事业。起初,刘飞香想借助外企的技术实现突破,但由于成本太高,不得不决定从设计源头、原材料、制造工艺、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颠覆式创新,打造符合中国速度要求的高安全性、高舒适性高速道岔产品。整个企业从上到下,夜以继日奋斗,终于取得了成果,建成了当时国内最领先的高速道岔工厂,研发制造出国产首组高速铁路道岔,并经过了沪杭高速铁路486公里/小时极限速度的考验,创造了世界纪录。
道岔产品成功后,素有地下航空母舰之称的盾构机成为了刘飞香的下一个目标。中国当时使用的盾构设备,全部来自国外。他又一次尝试与国外企业合作,但谈判的艰难、条件的苛刻,让他们再次止步。两次与“国外巨头”寻求合作的经历,让他深深明白:市场换技术只能换来三流技术,不在一个等级的合作只能是不平等条约。
从此之后,刘飞香确立了一个产品产业定位原则,只开发能够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而且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必须处于国内行业前两名。企业从工法研究起步,针对特殊地质、特殊施工条件,研制个性化、定制化设备。目前,铁建重工已经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盾构机制造商。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深度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刘飞香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地下工程装备智能化”目标。铁建重工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全智能凿岩台车、多功能作业台车等智能化隧道施工装备,在高速铁路建设中成为国家隧道施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典范。
自企业创建以来,铁建重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30%以上,昂首进入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前5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是行业成长性指标增长最快的企业,其自主研制的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大直径盾构机和特种施工装备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并实现批量出口,成为全球领先的隧道施工智能装备和高端轨道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改革机制保障创新
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都在进行机制改革,铁建重工也不例外,刘飞香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机制保障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在组织架构上,构建高效和快速的组织形态,从而实现企业管控的扁平化、动态化和快捷化。在人才机制上,系统构建了15种激励机制,使“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降能升”成为常态,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争相创新的生态环境。铁建重工“三项制度”改革模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样本。
站在世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最前沿,刘飞香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型三化九力”企业发展战略,坚守“创新型、服务型”企业模式,坚持“专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道路,着力提升“‘数字化+’的转型升级能力”等九种核心能力,围绕客户价值链和产品生命链,推进数字化空间建设,建立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指挥监控中心,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盾构机绿色再制造示范项目,推动了“中国制造”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和重大装备核心竞争力,引领了盾构机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成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
人才支撑企业发展
“以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铁建重工的原则。“人才是企业的源泉,支撑着企业的发展。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让人才进得来,还要让人才留得住。”刘飞香说。
在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和长沙人才新政22条的政策支持,以及铁建重工的人才激励机制下,截至目前,铁建重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51人,占总员工比重10.1%,其中院士1人,博士19人,硕士533人。在铁建重工发展的十年来,刘飞香主持构建了行业唯一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地下掘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下隧道技术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和隧道施工机械化技术创新云平台“八位一体”创新平台,领先制造业同行。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12项,承担省部级科技计划52项,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5项,其他科技奖励60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000余件,连续4年摘获中国专利奖。其中铁建重工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装备(TBM)”作为行业代表产品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接受了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为了让人才留得住,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的培训机制,线上有网络学院,3000多门课程,涵盖研发、营销、生产、管理等30多个领域,满足各类岗位需求;线下有各类别专项内部培训、学术论坛,以及脱产培训、出国培训等外部培训,让人才迅速成长。为保障人才无后顾之忧,我们在员工的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比如说研发设计人员科研项目最高可获50万奖励,在职科研人员可获敬业津贴,引进的高端人才还可享受20万~100万的住房补贴等。”刘飞香介绍道,截至目前,累计有50余名引进的中高端人才享受了20万~100万的购房补贴。吴会超是2012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3月入职铁建重工,目前已办理公司提供的40万无息购房补贴的第一期领取手续。“公司的各项激励机制,让我感受到了人文关怀。”吴会超说。
众所周知,制造业除了研发人员外,技术工人也是十分重要的。铁建重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内部技能等级激励机制,形成长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了人才引进培养基地,公司定期对技能人才进行在职提升培训和鼓励考证;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完善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和使用;同时依托长沙市人才新政“长沙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和配套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充实高技能人才队伍。“我们的每一位员工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一个人的能力都经得起考验。”刘飞香说。
来源:湖南民生网
编辑:肖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