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4 15:39:06作者:龚颖
将焊丝伸入坡口,均匀铺上焊剂,用手柄精准控制焊丝位置,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毫厘不差,一根直径4mm的焊丝,需要将上述动作在厚钢板重复上百遍。
还没完,将两块钢板通过焊接连在一起,焊接处要得经得起X光透视,如“体检”结果有气泡、裂纹或夹杂了颗粒,焊接过程再难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在焊接工艺评定时,这些缺陷会放大、扩展,导致试验不合格。
湘钢集团有限公司焊接首席技师欧勇告诉记者,好的焊缝,要比钢材本体更纯粹、干净。
然而,为了精益求精的焊接要求,21年来,欧勇一路与困难为伴,与挑战同行。
近年来,欧勇先后参与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国际大工程,这位以小博大的“钢铁裁缝”,用超高的焊接技艺,将湖南与世界“焊”接得越来越紧密。
(以下内容为欧勇口述)
故事一:埋下种子
我的老家在湘潭县花石镇日华乡,父亲在家是个做钟表电器修理的个体户,也算是手艺活。有一年,家里砌房子,父亲受传统思想影响,坚持要把房子砌在半山腰,那里树多木多,寓意柴多好烧火,有饭吃呐。
可是,砌房子得把沙土运上山,我和父亲一起挑,没得硬身板根本吃不消呀!我印象很深,那年我才6岁多,个子比同龄人瘦小,连班上女同学都比我高。可是沙袋子很重,二三十斤,每天得走几公里地把它们运回家,上学前运两趟,放学回家再运两趟。
每次在河边装好沙子,咬着牙,好不容易捱到山脚,还得再爬上一条盘绕的之字形山路才能到家。虽然抬头就是家,但当时真觉得走回去比登天还难。我把沙袋往旁边一扔,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没想到,不一会儿,父亲放下担子返回来,他一句话没说,只是站那看着我。父亲是党员,平时对我管教严格,看到他,我只得硬着头皮站起来,把沙袋从左肩换到右肩,又再换过来,几十级台阶换了十来次,到家时,肩上也磨出了水泡。
放学路上,还得带根大拇指粗6米长的钢筋回家,当我两手背在后面,拖着被弯成U形的钢筋,只要路过村里街坊邻居家门口,他们就知道是“欧伢子”来了,因为动静太大了,不仅走的慢,它和地面摩擦出的声音,还特别刺耳,就像刀片划玻璃的声音那种尖锐。平常路上10分钟就可以回家,每次要走30分钟。
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心疼,但嘴上不说。有天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坪场前,太黑看不清他的脸,只听他声音低沉对我说,勇儿,你以后会遇到很多困难,比你背的沙袋重、比你走的路更坎坷,但是你永远要记住,目标在哪,脚步就要往哪走。
故事二:破土萌芽
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既然困难在,就不能退缩,要想办法与困难搏斗。
那是2000年秋天,我们接到一段直径800mm管道和阀门的紧急更换安装任务,然而,到了才发现,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埋管的地道深约4.5米,全管近十处裂口,裂口分布在各处,由于阀门关不严,喷涌的水,大的像喷泉往外涌,小的就哗哗往外汩,挖开的地道里,泥巴和水混在一起,越来越粘湿,这给切割和焊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还记得当时,我穿着防水连体兜裤,戴着面罩,在泥水里干了六天。有的地方水深,大腿能明显感受到水对裤子的挤压,专注时间长了,双脚泡得发白,手也会控制不住颤抖,但手上的活儿不能变形,就这样,每天坚持作业十四个小时。汗与泥水混在一起,闷在兜裤里,臭不臭的都是小事了,再难,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任务。既然困难在,退缩你就输了,面对困难,只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定就能战胜它。我的岗位赋予了我的使命,我就要像一只蚂蚁一样撼倒大树。
当管道正常工作后,才觉得这边(左)脸肌肉僵硬,眼睛也眨不了,笑起来就像他们说的皮笑肉不笑。后来还好及时去了医院,医生说你的情况应该是和特别潮湿阴冷环境有关,是小中风。我心想这不是老头子老太太才有的病吗,吓坏我了,在医院做了一个月的调整,才恢复过来。
故事三:参天大树
2012年,我遇到了一块难啃的骨头。那年,湘钢集团承接了港珠澳大桥4万多吨桥梁钢定制焊接工艺,作为焊接带头人,能参与到这样国际化的大工程,确实感到无比骄傲。但同时,压力也接踵而至。这座大桥要求能抵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和30万吨巨轮的撞击,我们要根据不同钢板厚度、材质、现场要求等定制不同焊接工艺,关键焊接部位哪怕出现0.01mm误差,后果也将不可设想。
我们的焊接试验是模拟现场施工环境来进行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60mm厚、600mm长的钢板仰焊。据我了解,只有北京鸟巢体育馆建造时,焊过的仰焊板比这个厚。焊接工艺评定时,我们用叉车把厚重的钢板吊在半空中,我蹲在它下面进行仰焊。焊接位置有平位、立位、横位、仰位四种,仰焊位被认为是最难的,焊接坡口向下,焊工需仰头向上。电焊时,火花冒着边从头顶四面八方溅下来,掉到脖子里、落到衣服上,脖子和背上很快烫出了许多水泡,大的有蚕豆那么大,可是痛也不能动啊,不然就前功尽弃了,得忍着。由于蹲着,火星子大都被腿窝子接住了,不到一天,在大腿和小腿之间,膝盖后边的裤子被烫出了窟窿。仰焊头得斜朝上,同一个焊接姿势保持了8个小时后,脖子跟落枕了一样,后来几天我都歪着脖子看人。但是每次攻关成功后,即使过程再苦再难,也会觉得如饮甘泉,困难有时并不可怕,战胜它,它就会是帮助你的朋友。这几年,我们的小焊接“缝”进了大工程,走向了世界舞台。我感觉,(拍拍胸脯)这里挺起来了,这就是新时代我们湖湘工匠的骄傲与自豪。
记者手记
欧勇肚子里的故事,还有很多。
除了故事多,还有笔记多。在欧勇大师工作室的书柜里,主人公向我们展示了厚厚一摞日记本,从1998年进入湘钢至今,每一页记录着他遇到的难题、攻关的思路、破解的方法。其中一本,扉页上写着:“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欧勇说,做焊接自己不算有天份,不过是比常人能多吃一点苦、多坚持一下,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匠心筑梦,实干兴邦。采访中,欧勇的同事对他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高超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他们还纷纷给记者提供线索,比如舍小家为大家、无私传授技艺、苦心钻研创新、精益求精技术狂等。
21年寒彻骨,换来今夕扑鼻香。欧勇出身农村、学历不高,凭借顽强的毅力,不断攻坚克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津贴荣誉、获评湖南省第五届技能大师。这位“焊接匠人”、新时代奋楫者将匠心焊接在每条焊缝里,更焊进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里。
来源:中人社传媒
编辑: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