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人社

打开
一家地方国企何以从9家央企中脱颖而出,这“四大法宝”解密制胜之道

时间:2024-07-19 16:05:55作者:杨小娟

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小娟

近日,湖南湘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湘科集团”)成功中标某部队“十四五”规划重大型号项目xx车载系统,项目组获该集团奖励1010万元,创湘科集团历史单项科研奖励额度之最。

实际上,xx车载系统项目从立项到打败9家实力雄厚的央企,赢得招标方的青睐,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千险万难。中标的背后,是湘科集团用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法宝”的生动实践,更是湘科人赓续红色基因、心怀“国之大者”的最好诠释。

技术为根:打造“2+3+3”模式,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xx车载系统项目的竞标对手均是实力强劲的军工央企,作为参与竞标的唯一一家地方国企,湘科集团所属湖南兵器集团为何能脱颖而出,赢得中标?

“靠的是技术!”担任xx车载系统项目副总设计师的朱光辉斩钉截铁地表示。

相比于其他竞标的军工央企,湖南兵器集团在经营指标、影响力等方面稍显逊色。“商务评估分低于其他单位15分,想要竞标成功,只能从技术分上拉回来。”朱光辉说。

面对项目竞标难度大、研制内容多、技术要求高,竞争单位实力雄厚等客观原因,自2022年7月项目发布后,湘科集团高度重视,牵头组织成立了系统“两师”,为项目中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经过多方联动、通宵达旦连续作战、开展多轮系统摸底试验、完善投标文件、优化实物性能,最终标书资料超过8000页。“可以说除了技术之外,没有任何优势。”朱光辉说。

中标所体现出的技术优势,离不开湘科集团对科技创新的孜孜探索。

湘科集团坚持“科研+孵化”“产业经营+资本运作”两种发展模式,着力搭建“研究院+军工、安保、民爆+资管”(“1+3+1”)产业平台。持续深化数智化转型,围绕主业产业链延伸,加快新兴产业孵化,打造军民融合新兴战略产业平台。据介绍,湘科集团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体系,产品种类已达440多种,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填补了业内技术空白。

足式无人平台武器系统。

湘科集团适应新发展需要,形成了“内部科研+外部孵化”的2种科技创新模式,打造了以湘科科技研院做体系与规划、一级子公司负责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二级子公司负责工艺与优化转型的3级研发体系。

为补齐技术短板,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产品落地,湘科集团向外部借“智”,以“孵化”模式,与高校、民企等拥有核心技术团队组成联合体,通过股权合租的形式,实现资源整合与发展共赢。

“他们有技术、有经验,而我们有资金、有平台。”湘科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董金龙介绍,集团用心当好“店小二”,为技术孵化提供资金、平台等各类资源,做好基础设施配套、物资供应等保障服务。产品研发出来后,湘科集团承担试错风险,作为第一市场,采购该产品并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磨合优化,待产品成熟后,再投入到外部市场。

自2021年来,湘科集团凭借“孵化”的创新合作模式,相继成立了9家科技孵化公司,均在各自技术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湘科集团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进行完整战略新兴产业生产,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集团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投入上不封顶、下设门槛,其中兵器产业每年研发投入8%以上。

握指成拳,拳拳有力。目前,湘科集团已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20余项、省部级荣誉50余项和大量行业荣誉。

人才为本:蕴活水、提引力,竞相迸发创新活力

竞标成功,奖励为何达1010万元?董金龙给出了答案:“xx车载系统属于重大科研项目,按规定由项目组科研骨干与集团签订合同,缴纳抵押金,项目中标后,以抵押金十倍的力度进行奖励。”董金龙补充道,项目交付投产后,还会按照集团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奖励办法,以不低于项目收益的2%对项目组进行奖励。

xx车载系统项目组获奖励现场。

激发人才活力,拿出“真金白银”,更显真心实意。集团从制度建设、股权激励、项目奖励、考评体系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构建完善的激励体系。2023年至今,集团各级子公司拟定发放科技创新激励超过千万元。

得人才者,得创新力,得竞争力。“猎招带头人,社招经验人,校招可塑人。”董金龙介绍,湘科集团“挖池蓄水”,精准施策,有章有法招揽人才,招聘科研人才无需报批、不受数量限制,常年招聘,看准一个招一个。

湘科集团把壮大高水平创新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在引才上,通过社会渠道招揽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探索市场化手段柔性引才,并完善项目津贴、科技人才绿色通道、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等措施;在用才上,设立首席科技专家制度,制定并完善薪酬分配及科技奖励等制度,薪酬分配激励向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倾斜,帮助科技人才争取项目支持、申报奖励荣誉,着力造就一批省级、国家级行业领军人物、大师工匠。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541人,“上派+下挂”培养22人,推荐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各层次人才73人次。

人尽其才、人尽其能。湘科集团围绕战略发展,科学谋划部署,聚焦重大科研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以行业发展趋势、应对竞争态势、发挥技术专业优势为出发点,选取利益长远的关键技术、系统技术、基础技术等,以集团牵头,采取“揭榜挂帅”,吸引有能之士“揭榜”,并最终确定优秀专业团队为揭榜人,集团领导与各项目负责人签署“军令状”,不断激活人才潜能。

“以科研为中心,创新还是得尊重科研人才。”在董金龙看来,创新科研机制的本质是尊重人才。集团下足功夫,释放创新活力,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一是放权。将技术路线决定、资源调配、经费支配、团队管理等自主权向一线下沉;二是“减负”。在科研设施、科研采购方面开通专门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从繁琐流程与报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突破科技难关。

精神为魂:传承红色基因,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办公桌上,一本卷着边、泛着黄,还有点皱巴的招标书和系统比测试验细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朱光辉看来,这是他们中标的“成功秘籍”。

“我们几乎每天捧着这本书对照研究,逐项拉条挂账,对每项指标进行清单式管理,深入研究指标后再进行设计,从设计源头确保指标最优。”朱光辉说。

2022年7月,XX车载系统项目发布后,48岁的朱光辉受命担任系统副总设计师。

当时朱光辉的两个孩子正处升学关键期,一旦接手该项目,意味着通宵达旦加班、出差成为家常便饭,还存在感染新冠疫情的风险,且公司体量不如竞争对手,投入巨大精力也极有可能是一场“陪跑”。

是否要接下这个重担?朱光辉内心挣扎,思考一夜后,他勇敢挑起了系统研发设计的重任,“作为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刻更应该站出来,不能当‘逃兵’”。

项目组成员驻试验地工作场景。

系统研发、系统摸底试验、编写投标文件、实物比测......两年多的时间里,朱光辉带领团队,不分严寒酷暑、无惧风吹日晒、通宵达旦连续奋战,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其中,他们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全套投标文件共计35册,成功入围第二轮实物竞标。在之后长达一年的实物比测中,项目组面对比测项目类型多、测试指标繁杂、耗时长等问题,身心面临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却毫不言弃,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一次,比测项目过程中出现指标不合格情况,朱光辉急得一夜之间头发白了许多,但他毫不气馁,快速带领团队调整心态、研究分析,想方法、寻对策,通宵达旦接续奋斗,终于攻克相关测试难题。

2024年6月,湘科集团成功中标xx车载系统项目。当看到“沉甸甸”的中标通知书后,朱光辉说:“科研的苦我已尝到许多,成功的甜会铭记在心,而坚持做好科研、为军工事业作贡献的心将矢志不渝。”

XX车载项目组的科研经历是这些军工科研工作者用心、用情为国防建设矢志奉献的生动写照。

湘科集团作为省属国有的军工科技企业,始终秉持红色基因,传承优秀的军工精神,永葆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展现了湘科人勇攀高峰、丹心报国的豪情壮志与风骨情操。

“军工产品研制——达产周期长,可能工作十年,等下一个十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收益。”董金龙说,“这就需要科研人员既要有科研热情,也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与‘前人在栽树后人乘凉’的格局,更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

军工产品关系国防安全,不容有失。科研人员必须保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外,还要克服极端环境带来的身心考验。

“军工产品的试验包括电脑仿真、单项测试、场外测试、全方位测试,其中全方位测试需要在沿海、高原等多个场景测试,确保军工产品能适应恶劣复杂环境。”董金龙说,“军工产品的试验环境一般都在最冷、最热、最高的地方,有时候两个试验地温差达90多度。”

2020年9月,某项目组前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测试产品,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缺氧反应明显,司机一边吸氧一边开车,工程师一边吸氧一边做试验,真正体验到“生不如死”的感觉,但是没有一人退缩,始终坚守岗位,直至完成试验工作。

产业为媒:向“新”而行,奔赴下一个“星辰大海”

为什么xx车载系统能脱颖而出,除了技术过硬外,具备成熟系统的产业链,也是获招标方青睐的一大亮点。

目前,湘科集团从产品研制、生产、交付等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攻克单项技术,难度不大,要把整条产业链上的技术全部攻克,并非易事。”董金龙介绍,集团始终坚持立足主业,不断向上向下延伸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实施“科技+孵化”战略,激发协同创新合力,助力延链、补链、强链。

面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市场竞争现状,湘科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军工、安保、民爆三大主业,坚定不移推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着力在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现有产业方面,向“新”而行。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全力做好科研、生产、管理数字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数智化生产线、车间,打造更多的标杆企业和示范场景。

湘琼合作共建产业基地签约仪式。

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集团将目光投向军民融合、工旅融合和文化科技融合,加快推进海南特种装备科创基地、永州娄底火工园区、湘乡电器电子检验检测基地达产达效以及安保公司并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数智化转型,围绕主业产业链延伸,加快导弹、民用运动机械、智慧安防、环保安全烟花等新兴产业孵化,并打造2~3个营收10亿元至20亿元、利润1亿元至3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平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湘科集团始终践行科技创新是企业安身立命的科技战略,坚持技术驱动和市场牵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向“新”而行,加速抢跑,继续奔赴下一个“星辰大海”。

来源:湖南省国资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紫冉

    打开兴人社,参与评论
    相关新闻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