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7 10:41:57作者:白秋实
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基层人才工作质效
白秋实
天津市武清区位于京津两大直辖市的中间节点,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正在高标准推进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建设,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
武清区位特殊,干好人才工作对于高效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外溢的优质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和我的同事们来说,开展人才工作是建立和实践党管人才思维的过程,需要不断认识区域环境和趋势、认识发展需求和困难、认识部门职责和担当、认识有效方法和路径。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解决问题,让人才工作提升质效。
区域人才一体化:找到思维合集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第一站就来到武清,提出了“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重要要求。特别是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众多目光集聚在“通武廊”(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这个三省市交汇毗邻的“小京津冀”区域。
印象深刻的是2015年通武廊三地组织部门的一次座谈,因为是邻居,大家相对比较熟络,都说得好好搞一下人才协同。但是往细里一碰,在行政壁垒、区域差异等因素制约下,想画出一幅人才“三兔共耳图”还真的挺难。
如何克服三地间人才工作政策机制不同频?谁来主导京郊区域有限人才资源的竞合发展?那时真是几经商议、交流甚至碰撞。好在大家目标相向,逐渐找到思维合集,那就是聚焦首都副中心建设,打破一亩三分地局限,在区域内打造整体人才生态,面向北京中心城区疏解人才资源。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三地在人才评价互认互准、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拿出了10余条举措,共同宣言建立“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些工作是跨省市人才协同的有益探索,在当时看来大家挺自豪的。
今年,这个示范区已经快9岁了。三地组织人事、科技创新等部门干部更替,先后大概有30余名同志具体参与推动过这项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通武廊人才服务绿卡、技能大赛、联合招聘、共享平台等一批品牌性工作,整个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有了提升,人才引领协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示范区纳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六个重点区域之一。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一体化服务机制,为人才提供跨区域定制化服务,争取集聚更多的人才落地“小京津冀”发展。
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围绕中心工作找合集,以人的协同引领竞合发展是可行之举。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找到可行切入点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意识到,人才工作仍局限在“引育留用”的传统思维里是不行的,应该将三者置于一个高质量发展有机整体中去考量。
由于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武清区原始创新资源支撑薄弱、创新要素不全。但武清区一直有校地合作的意识和传统。近几年,因为疫情及人事变迁,校地合作推进也遇到一定的阻碍。
在历年实践中,我们发现,与高校合作,社会实践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合作方式,拿出一个岗位,引进一个学生,干上个把月就是一个小项目。但是这些小项目积少成多、聚点成链,又能发展成校地间最稳定、最长期的联系纽带。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以建立高校社会实践基地为切口,打造了“百校英才进武清”品牌,不断以点拓面推进合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跟高校的对接,也由“武清是清华学子的‘用武之地’”扩展到与80余家高校院所的全方位政产学研合作。去年,我们成功引进了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合成生物团队,校地合作“再下一城”。
对缺少高校资源的地区来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要找到一个可行的切入点,通过打造一个基础型项目,久久为功,系牢校地之间的合作纽带。
促乡村人才振兴:
既要给渡河任务,也要给渡河舟桥
武清是天津的“经济大区”,近些年发展一直处在全市前列,但就“京津明珠、幸福武清”的定位来说,眼下仍有60万左右农村群众需要更多的致富机会、更好的公共服务。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直接影响着武清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可现实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以及乡村基层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有限,很多乡村确实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甚至“失血”严重。
在乡村振兴五大任务中,组织部门牵头承担着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在指导基层党组织推动人才振兴方面,我们秉着“既要给渡河任务,也要给渡河舟桥”的思路,尝试着牵头建立了“武清区乡村人才振兴大院”,通过搭建引进承接、发挥作用、培养培育、交流融合等4个平台,建立“基层点单、专家服务”机制,引导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
在大院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专家人才的支持。区里有个快退休的农业专家肖建中,无论五冬六夏,只要基层点单,他都会及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大家都亲切叫他“老肖”。老肖说,“群众需要我,我才是专家,专家就是用一技专长给基层群众服务的家里人”。
在这样一批有情怀的专家人才支持下,大院接单服务业务红火。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还在农村基层遴选了首批30名“土专家”“田秀才”人选。乡村振兴人才引育两旺的局面也就此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支持培养,有2位“田秀才”担任了市人大代表,“土专家”刘天民成了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
党管人才:项目化服务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人才工作职能条块化、不均衡地分布在至少十几个部门里。不同于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人才工作对内服务和对外招引的对象边界感都不够清晰。管什么、怎么管,对地方组织部门来说是个普遍又不一的问题。尤其是对基层而言,更需要有合理的机制和平台,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把政策、人才、资金等资源凝聚到发展一线。
我们在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打造了人才综合服务街区,引导职能部门以人才沙龙、政策集市、乡臻品鉴等形式将人才工作项目化,把人才服务高效集成下沉到区委中心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还指导国企央企联合民企,成立天津市智能轨道交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武清区泛人力资源产业联盟、京津人才集团等平台和机构,在人才开发上搭好台子让市场主体“唱大戏”。
在这些年的人才工作里,我们既当“包工头”,又做“突击队”,有时还得“保媒拉纤儿”。三个角色面面俱到,才能更好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打造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园区镇街具体实施、用人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人才之家”,得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付出、用力去实践,要以人才工作的破题见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尽应有之力。
(作者为天津市武清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武清区党员服务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第4期
编辑: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