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08:22:04作者:龚颖
“国家卓越工程师”胡建华:用中国桥架起中国梦
中人社传媒记者 龚颖
冰雪消融,横跨德夯大峡谷的湘西矮寨大桥,霞雾缭绕间,高耸入云,如梦如幻,宛若昨日。
这座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为“中国的圆月亮”的“天空之桥”,其总设计师、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胡建华日前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
以“桥”为梁,从业40年来,胡建华始终坚守初心,勇攀科技高峰,闻名遐迩的港珠澳大桥、洞庭湖大桥等,他用一个又一个“中国创造”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也用中国桥架起了中国梦,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北京领奖返回长沙后,胡建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这一生他与“桥”结缘的故事。
矮寨大桥施工现场胡建华(左三)靠前指挥。
“遇水架桥”的奋斗者
采访伊始,胡建华用一篇多年前写下的《理想主义缘何自我解构》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胡建华生于洞庭湖水乡。1983年,时年17岁的他正读高三,机缘巧合之下,他看到了一本讲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书,被一代桥梁宗师“天堑变通途”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立志以后要从事桥梁专业。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更是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1995年,胡建华主持设计洞庭湖大桥。如何在辽阔无垠的大型湖泊上建桥,在国内尚属首次,胡建华大胆提出“多塔斜拉桥”方案,设置多个主跨,采用三塔方案跨越主河槽,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主桥跨径,还能大幅降低工程造价,从此我国也实现由两塔迈入多塔的华丽进阶。
然而,在大桥建设中,主桥11号墩桩基施工时,在河床下27米处出现断桩。为了弄清楚情况,胡建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顺着内护筒第一个下到水下断桩处作业。这里被称作“洞庭龙宫”深水区,也是施工人员生命的“探险区”,如护筒内地下水压突变,活通气设备出现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向前,换来了新时代“天堑变通途”的神话。
湘西矮寨神秘而莫测,地势险峻,要横跨近1000米的德夯大峡谷,施工难度在国际建桥史上十分罕见。为了勘察桥基选址,胡建华每天带领团队拄着拐杖上下山,回到山脚帐篷时,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得他难以入睡。
鬼斧神工的自然环境,此时似乎成为桥梁建设最大的“天敌”,传统的轨索滑移法已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于是,胡建华在世界首创了一种桥塔于桥面分离的结构体系,提出“轨索滑移法”架设新技术,使原本需要13个月的工期减少至不到3个月,既降低了高速公路线位,又避免了山体上百万方破坏性开挖。
而他的新“轨索滑移法”也成为悬索桥施工的“第四种方法”,被交通运输部评价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桥”见中国硬核的创新者
“顺应时代感召是工程师应有的一种责任与担当。”胡建华一直在思考,工程建设如何体现创新的时代精神,如何才能成为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路标?
在矮寨大桥不远处,有一座在中国桥梁史上很有地位的桥梁,叫“能滩吊桥”。这座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的悬索桥,由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父亲,湖南人周凤九先生于1937年主持建造。
两座悬索桥,遥相辉映,穿越近一个世纪,胡建华感叹:“前辈的激励与时代的感召,让我们充满奋斗与创新的激情。”
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国之重器”,离不开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师人才。40年来,胡建华用一项项创新的硬核技术“架”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创塔-梁分离式悬索桥等三种新型桥梁结构,其中“轨索滑移法”也成为悬索桥施工的“第四种方法”,引领中国桥型结构发展方向。而矮寨大桥成为国家5A级景点,被NBC评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更是被海内外专家称之为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路标,“将入选每一本桥梁工程教科书”。
主持设计的佛山平胜大桥,成为美国奥克兰海湾大桥等国内外同类型桥梁建设的“中国示范”。
主持钢管混凝土拱桥领域的首个国家科研课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拱桥成套技术,系统地确立了设计方法级构造准则,推动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高韧性混凝土的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
针对我国千米级大跨度桥梁建设的重大需求,攻克了大跨度柔性桥梁非线性分析方法等三项关键技术瓶颈,破解了中国桥梁“卡脖子”难题。
新时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奋进曲中,中国桥梁跨越山河湖海,征服高山深谷,为乡亲们铺就幸福路、为美好出行缩短时空的同时,中国桥梁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胡建华看来,工程桥梁建设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承载“工程精度、时代温度、历史厚度”。
甘为“桥基”的领路人
40年,躬耕桥梁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一线,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并荣获了湖南省最高综合性科技奖——光召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胡建华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赤胆忠心,立责任,讲担当”。
对待工作,他听党指挥,一心一意求创新谋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作风屹立不倒。他说上要对得起国家,中要对得起事业,下要对得起良心,“决不能冷眼看皇帝的新衣”。
新世纪以来,胡建华主持和参与了数十座长江大桥、跨海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技术咨询与审查,如港珠澳大桥、杨泗港大桥、深中通道等;担纲了“8·13”凤凰堤溪大桥坍塌特别重大事故、广东虎门大桥风振等国内多起工程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工作。
带领团队,他始终将名与利置之身后,时刻提醒自己,管理者不要贪天功为己有,不要视荣誉为专属,“不是自己的功劳决不要往身上揽”。
他希望社会“尊重人才,敬畏技术”,寄语年轻人要始终“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初心不改,砥砺奋斗”。
胡建华一生究竟参与过多少桥梁的建设?面对记者提问,他坦言“没有统计过”。正是这些“数不清”的“作品”,跨越历史山海,诠释着胡建华技术报国、甘为桥基的铮铮誓言,也见证着中国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赤子恒心。
来源:中人社传媒
编辑: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