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人社

打开
青才汇潇湘(11)丨刘俊:此生为此“曲”并望越来越“红”

时间:2023-06-09 11:40:44作者:易巧君 陈名虎

编者按: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2022年2月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动员令,三湘大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愈加浓厚。即日起,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中人社传媒联合推出《青才汇潇湘》专题(点击可阅读更多),全面展现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用行动凝聚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的青春事迹。敬请关注。

刘俊:此生为此“曲”并望越来越“红”

中人社传媒记者 易巧君 通讯员 陈名虎

又是一年毕业季,菁菁校园里到处是怀抱鲜花、身着学位袍留影的莘莘学子。

但湖湘青年英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和他指导的研究生们毕业合影,却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主角——红曲米。

因为育种、发酵、创制、数据分析……如何更容易地通过红曲霉菌丝体创造更高更优质的红曲产品,是伴随他们研究生涯最主要的内容,用刘俊的话说就是“此曲值得大家终生相托”。

“要像谈恋爱一样天天看菌”

刘俊在认真查看红曲米发酵情况。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刘俊第一次被这句话鼓腾得热血沸腾,还是在老家湖北广水读高中的时候。他清楚记得,那位前来支教的硕士生除了上课时间,每天都会捧着一本厚厚的生物类书籍旁若无人地认真研读。

这位老师支教期结束便离开了,但刘俊却借由这束光,在高考后毅然选择了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硕博培养则拜于南京工业大学应汉杰院士门下,从事微生物发酵和基因改造方面的研究。直到2017年,其进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合作导师林亲录教授“点拨”下,方在生物的大千世界中认定了他此生的“事业恋人”——红曲。

“真的就像‘走过那么多路,只为遇见你’。”刘俊笑言,“但‘谈恋爱’这个词是我‘生活恋人’夫人所赐。那时我们刚来长沙,租住在学校旁边,每天饭后遛弯,我都是带着她来看红曲。重复的次数多了,她难免有点嗔怪,开玩笑说让我去和红曲谈恋爱。”

这位“事业恋人”确实相当美好。刘俊告诉记者,红曲又名丹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夸其“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现今全球范围内的红曲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因而红曲又被誉为“东方神曲”。它既是珍贵的中医良药原料,又是天然健康的着色剂和食品发酵剂,而随着其生物活性物质及相关的调血脂、降胆固醇等功能的发现,还延伸出保健品、功能性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

刘俊说,自己作为85后青年科研人员,希望能带领学生们一起,用自身在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相关领域积累的经验重新“观照”这种源远流长的“东方神曲”,帮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情感起于幽微与坚持,除了毕业合影必有红曲现身,刘俊还在自己和学生们所穿实验服白大褂上专门设计了红曲标志,并首次开创了Monascus(红曲)微信公众号,介绍最新的红曲霉代谢调控及产品相关研究。

“如今,我对自己和学生最重要的要求也是‘要像谈恋爱一样天天看菌’。”刘俊说,“这首先是指在试验期间,必须扎扎实实每天看一看菌长得怎样,如出现相关问题能在萌发状态便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要多多利用业余时间看红曲文献,研究生学习除了跟师,最重要的是要从粗(看量)到精(弄懂)到粗(提炼)地阅读文献,珍惜‘前人的肩膀’并进行自己的思考;再次是要多多创造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如到红曲企业调研产品市场反馈、到红曲论坛探索行业前沿等。”

值得你花大力气去搞去闯

刘俊向记者介绍他们实验服上特别设计的红曲标志。

一辈子太长,而刘俊加上博士后研究的两年,来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还仅仅7年,如此笃定红曲就是自己这辈子的“事业恋人”,其他人也看好吗?

“其实,当初过来长沙和林亲录导师第一次交流时,他便对我说过‘一件小事坚持下去就是人生大事’。”刘俊说,当时还有一件鲜活“小事”映证。那天中午12点多到达,距离约访的时间还有几十分钟,他先去嗦了大名鼎鼎的林科大螺蛳粉。而立马接下来的见面,导师第一时间便察觉到了他身上“酸辣鲜爽臭”的独特风味,却由此聊到了其发酵型配料酸笋、酸豆角生产工艺,以及这种特色小吃成就的柳州闪亮名片和兴旺产业等,谈到了通过微生物发酵创制产品的重要意义。

在了解到刘俊正好从事微生物发酵和基因改造方面研究后,这位湖南省粮食加工首席专家眼里更放出了光。原来,他领衔的我国唯一稻谷加工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急需加大微生物方面的科研力量。他谈起自己一直瞄准借助红曲完成低值稻米的高值转化,认为湖南作为我国产粮和稻谷加工大省,红曲产业的兴起可显著推动稻谷及副产物加工链。他希望刘俊等年轻人能让这种传统工艺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助力湖南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方面大展才华。

事实上,这些年来,一直潜心红曲研究的刘俊也不负所望,不但在结束博士后在站期后顺利入职中南林科大,还顺利评上副教授,并先后凭借首次采用发酵-分离耦合技术提高红曲色素生产效率、首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红曲色素跨膜分泌问题、首次通过辅因子工程策略提高红曲色素产量等推出了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以及获得多项国内授权专利,还主持了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刘俊当下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为红曲色素普遍走向液态发酵工业化提供技术策略,可为传统的红曲色素的生产有效降低空间使用面积和节约人力资源。此外,刘俊瞄准当前市场红曲产品面临的功能因子含量低、桔霉素普遍超标问题,还一直致力菌株自身改造和固态发酵工艺优化。近年来,他已在实验室条件下创制出2种高标准红曲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年产20吨红曲米中试生产线,发明了一款“发酵-烘干”一体化曲池,显著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并已同企业合作,完成红曲米产品的工业化规模生产,建立了形成2100万元年产值的生产线。

对于弟子在湖南的发展,远在江苏南京的应汉杰院士也十分关心。一次来湖南开会,夜晚时间与刘俊一道边爬岳麓山,边了解他的科研情况……来到岳麓书院“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的门联边,应汉杰院士还有感而发地嘱托道:“刘俊,红曲在食品、保健行业具有较大前景,值得你花大力气去搞、去闯,珍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平台,争取让‘惟楚有材’的土壤更生生不息。”

今年,刘俊的实验室有4位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在朋友圈为他们赠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自己的行业牢记做忠于初心、诚以治学、精益求精、实干创新的‘忠诚精实’新青年。”而这4个字,也是刘俊的师爷、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欧阳平凯一生写照和对徒子徒孙一惯的赠言——“忠诚做人,精实做事”。

今年1月,欧阳平凯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在此,刘俊也是遥寄一瓣心香,希望自己和学生们都能“忠诚精实”地坚持做好自己认定的那件“小事”。

刘俊与今年毕业的部分研究生留影,其手持红曲米实验瓶还特意打了个蝴蝶结。

来源:中人社传媒
编辑:易巧君

    打开兴人社,参与评论
    推荐新闻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