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7 18:17:01作者:周纯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联系了默默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李莓和致力于干好农村教育的辛勤园丁燕立国。30多年来,这两位60后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只为让农民丰收、农村孩子有更大的舞台。他们代表着摇曳在黄土地上的点点星火,照亮着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之路。
千万次寻觅只为找到助农增收的那颗“种子”
荣誉闪耀:李莓,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20余项,创新甘蓝型油菜属间、种间杂交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植物新品种权10项,培育油菜新品种30个,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奖励7项。
问:您围绕“优质、高产”油菜育种默默耕耘近30年,当初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一行业?
答:带着对广阔天地的憧憬及探秘奇妙生物界的向往,我考入了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说实话,城里长大的我那时对农业懵懵懂懂,对农业科研更是一无所知。自大学毕业,36年来我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习惯了历严寒、顶烈日在田间工作,在油菜花期时,常常在田里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去亲本繁育和制种基地考察每天更要步行10公里以上。虽然辛苦,却将我原本纤弱的体格磨炼得健壮。
我欣喜地看到油菜行业不断发展,各地纷纷建立油菜新品种和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我也乐此不疲地奔波在油菜生产现场,对农技推广员以及种植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尤其当我研发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优良品种,看到农业技术进步给农民带来增收时,我由衷欣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也越来越沉醉于农业科研事业。
问:由您及团队选育的“沣油737”品种连续8年推广面积居全国油菜品种第一位,“丰油730”系列极早熟新品种开创南方“稻稻油”三熟制模式……请问这一次次进步具体带来了哪些改变?
答:农业科研不像其他领域的研究能短时间内重复试验,而是需要时间来“磨”,传统育种周期非常长,常常一次尝试就需要花费一年时间等待结果。我们团队花几十年时间,创制的育种材料十万份以上,每一份材料经历漫长的纯化和观察鉴定后,还可能因不符合育种需要只好淘汰,能培育出几十个被农户接受的品种,就是很幸运的事了。育种是充满期待的工作,今年的新组合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调整科研方向,期待明年新的一批会更好,这就是不断探索、失败、又探索的过程。
油菜生产产量和质量的进步也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入行之初,我们的油菜品种平均产量仅120公斤/亩,含油量38%左右,目前已达到190公斤/亩左右,含油量达48%,亩产油效率提升了113%,且菜籽品质实现了“双低”(低硫苷、低芥酸),菜籽油也成了受欢迎的营养均衡的食用油。
现在,油菜是我省第二大农作物,种植面积2100多万亩,仅次于水稻,居全国第一。油菜还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促进“三产”融合作物。我们也在不断挖掘油菜诸如饲料、蔬菜、蜜源、药用、观赏等多用途,以让种植户收益不断提高。
问:作为科技工作者,您最大的成就感在于?
答:农民丰收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湘阴有一位种植大户,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1000余亩,他感觉效益比较低。我们团队根据他的生产条件,及当地有蔬菜销售渠道的实际情况,2022年指导他更新品种,种植了“薹-油”两用生产模式,每亩地增加了500~800元纯收入。他非常感谢,常打电话来分享丰收的喜悦,每次接到他的电话我也感到十分开心。
问:关于未来,您有何设想或期待?
答:优质+高产是育种人员永恒的追求,而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要通过育种提高油菜的产量、品质,还要让新的油菜品种更加适合机械化生产,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等,让农民在品种更新中充分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农业科研正进入“分子时代”,即利用现代化的分子技术解决传统育种效率低的问题。我们团队也在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解析某个油菜性状的基因控制机理,针对性地对某个品种的性状进行改良,这将大幅度提高效率、精准度,也能培育更好品种。
扎根教育30多年 让农村孩子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荣誉闪耀:燕立国,桃源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教师。
问:您自1986年到桃源县第一中学,从一名物理教师,到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处副主任、教务科科长、副校长、校长。这30多年,于您而言,是抱着怎样的情怀投入其中?
答:我致力于让那些跟我一样出身农村的孩子获得上升的通道,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与人生出彩的机会。
家国情怀谋教育。我一直致力于县城基础教育的高品质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推行全县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指标到校、一校一线,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此案例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2018年,我被教育部聘为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教育帮扶项目,并帮扶四川冕宁、贵州石阡、湖南沅陵等地教育薄弱学校,以教育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问:您曾说,学生不是读书机器,靠牺牲健康得来的高分没有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多思考成绩之外的内容,清醒知道教育最终要给学生带来什么。那它具体是要带给学生什么?
答:教育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服务于人的终身成长。我努力破解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时空误区”,跳出唯分数、唯时间、唯刷题、唯补课等同质化内卷陷阱,根除课堂“满堂灌”现象,提出并大力推行“情感教育·生本课堂”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在课堂,打造“生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定目标-选问题-编程序-悟道理”的课堂教学程式,将思维、动手、话语权、归纳总结权等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变得会思考、会实践、会表达、会感悟;立德树人在情感,我们学校多形式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办好食堂、改造寝室、重视锻炼……让学生思想品德好、课堂学习好、吃得好、睡得好、身体好,学校也逐渐“火出圈”,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
问:对于“农村教育薄弱”“后进生”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您有何解决思路或方法?
答:除了之前提到的“指标到校、一校一线”,我们学校还视“后进生”为“后劲生”,特别关心爱护“三困生”,即贫困生、学困生、心困生。学校给予他们“四个优先权”,即教师谈话优先、选择座位优先、课堂提问优先、作业辅导优先,还将学习和行为习惯综合评价排名后25%学生的数据,作为班级评比的重要依据。
教育是爱的播撒,需要我们用情去浇灌;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今后我将沿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更加深入探索素质教育新方略,为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在探究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与精细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等方面下足功夫。
来源:中人社传媒
编辑:周一